从狗身上发现了什么?
1985年,一位牧羊人将一只病死的牧羊犬带到兽医站请求尸检。经剖检发现,该犬的肝脏表面及切面呈灰白色,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水泡,肝组织松软易碎,怀疑是中毒所致。
为进一步确定引起肝脏病变的病因,我们将病犬的肝组织进行了固定、切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果为肝细胞脂肪变,未检出中毒的依据。该犬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人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似。这一发现使我们兴奋不已。
我们开始在周围牧羊村居民中开展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对临床上拟诊的脂肪肝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条件和设备所限,我们与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协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通过5年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在内蒙古地区牛、马、绵羊等牲畜饲养牧区人群中有着较高的流行率,患病率达5.84%,比全国其他地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称之为“牧民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我们对该病在不同牧区及同一牧区不同饲养期的发病情况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发现患病率在夏秋季膘肥时高于冬春季瘦弱时,放牧场高于家庭牧场,家庭牧场高于农区。由此可以推断出该病的发生与营养因素有关。